行政区划

发布时间:2025-02-24 15:11 信息来源: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浏览量:1117
字体:

  一、区划详情

  桃江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益阳市北部,跨居资江中下游。东邻益阳市赫山区,南与长沙市宁乡县接壤,西、西南与安化县相连,西北与常德市鼎城区相接,北与常德市汉寿县为邻,东北与益阳市资阳区毗连。县人民政府驻桃花江镇迎宾路1号,电话区号0737,邮政编码413400,距益阳市区24千米,距省会长沙90千米。桃江因境内有“夹岸种桃,桃花泛江而流”的桃花江而得名。桃江县辖13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分别为桃花江镇、浮邱山乡、高桥镇、修山镇、沾溪镇、三堂街镇、鸬鹚渡镇、大栗港镇、鲊埠回族乡、武潭镇、马迹塘镇、石牛江镇、牛田镇、松木塘镇、灰山港镇。县政府驻桃花江镇。

  二、区划沿革

  秦置益阳县,属长沙国。汉属荆州长沙国。三国时,初属长沙郡,后属衡阳郡。晋初属荆州衡阳郡,后隶湘州。南朝宋属湘州衡阳内史。南朝的齐、梁、陈时期,属荆州衡阳郡。隋属潭洲(后改长沙郡)唐,属江南西道潭洲长沙郡。元贞元年(1295年)升县为洲(无领县),益阳县即为益阳州,属湖南道天临路。明初降州为县,属长沙府。清属长宝道长沙府。民国先属湘江道,后属湖南省第一、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益阳和平解放,益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益阳专区益阳县。1950年春,桃江镇为益阳县人民政府驻地。1951年7月,从益阳县析置桃江县,县人民政府驻桃江镇。属益阳专区,下辖11个区,106个乡、5个镇、1351个村。1952年,全县改大乡为小乡,由111个乡镇,改为278个乡镇,1241个村,11个区未变。1952年11月,益阳专区撤销,桃江县划归常德专区管辖。1953年元旦,撤销区一级政府,改为区公所。按地名称谓。区、乡范围作适当调整,全县分10个区,1个区级建制镇——桃江镇,下辖167个乡镇,1241个村更名为大组。1956年5月,撤区并乡,全县建立45个乡镇,乡下建立1398个初级社,取消大组。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人民公社。全县有20个人民公社,下辖169个大队,1553个生产队;桃江镇直属县人民委员会,马迹塘镇属县河公社双重领导。1959年1月,调整人民公社体制,并为12个人民公社,调整为209个大队、1664个生产队。1961年4月,恢复区公所,公社体制缩小。全县共辖10个社区、3个镇、47个人民公社,下社816个大队,6733个生产队。桃江镇直属县人民委员会。马迹塘镇以及后来建立的三堂街、灰山港镇仍属县河区双重领导,此 行政区划,一直沿用到1984年2月。1962年12月,恢复益阳专区,桃江县属益阳专区。1984年2月,实行政社分开,建立4个镇人民政府、47个乡人民政府,下设774个村民委员会。1984年9月,建立鲊埠回族乡,为益阳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1985年6月,撤销修山、 武潭、松木塘3个乡,改建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全县辖10个区、7个镇、43个乡、1个人民族乡、下设774个村民委员会。1986年12月,撤区建立办事处,并将三堂街、马迹塘、灰山港3个乡与镇合并为3个镇。自此,全县辖40个乡、1个民族乡、7个镇,有774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林场带村4个),38个居民委员会,8000个村民小组。274个军民小组。1994年3月7日,益阳地区撤地建市,桃江县属益阳市至今。1995年12月,撤区并乡建镇,县辖12个镇11个乡1个民族乡,有773个村,8163个村民小组,54个居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桃花江镇凤凰山。2005年8月,县政府迁至桃花江镇迎宾路1号。

  2005年,撤并乡镇,县辖11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有772个村民委员会,46个居民委员会。

  2008年,全县并村并组,县辖11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共15个乡级行政区,有284个村民委员会,24个居民委员会,8144个村民小组,24个居民委员会,774个居民小组。2010年,撤销沾溪乡建立沾溪镇,县辖12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共15个乡级政区;2020年底至2021年初,新增打石湾社区、杨家坳社区、牛潭河社区,全县有社区35个。全面完成247个村(居)委村规民约全覆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