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情 > 文化 > 民风民俗
探寻桃花江美食
发布时间:2024-06-27 11:31 信息来源:县文联 作者:刘文奇 浏览量: 【字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桃江的丘陵和山区,处处有美食。美食是一种乡愁,温暖了数代人的记忆。

  近年来,我深入基层探寻桃花江美食,先后到过松木塘、修山、马迹塘等多个乡镇,惊喜地发现,我县的美食丰富多样,有特色,有风味、有传统,值得挖掘和传承。我经过一年的收集整理,于2022年11月形成了桃花江美食10万字的初稿。为此,我在2022年12月向县政协呈交了一份《关于挖掘弘扬桃花江美食助力竹旅文体康产业融合发展之建议》的提案,没想到,这个提案受到县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被列为2023年政协1号提案。不久,县政协成立编委会,特邀我担任《寻味桃花江》执行编辑。这本书于2023年11月编辑出版,今年被县文旅广体局在“桃江文旅”公众号陆续登载,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寻桃花江美食,亲历、亲见、亲闻,体验中自有一番美味在心头的愉悦感受。

  2017年 4月10号,我驱车到达马迹塘镇,在镇农贸大市场前坪观赏了“2017桃江竹笋节”。 来自全县12家农业合作社,11个乡镇的竹产品罗列整齐,湘笋、玉兰片等28个优质名品依次排列,还推出了笋竹全席——14道竹笋名菜,营造了“山水桃江,人美笋香”的浓厚氛围。在马迹塘创办竹笋产业合作社的老肖告诉我,这是马迹塘的美食之一,既传统又时尚。我的视觉和味蕾,第一次被深深触动,也促成我写了一篇调研材料《桃花江 笋吃香》。

  2021年5月初,我来到修山镇羞山官厅面厂,做了一番实地走访和调研。 “羞山官厅面”第九代传承人钟瑾介绍,厂里的面取修山泉水和制而成,由于水质纯美,面条柔软而耐煮,色、香、味俱佳。面条制作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把握,在选料、磨面、和面、熟化、擀面片、切条、干燥、包装成品、储存的每一个过程都有讲究,细微的差别,口感大不相同。我进一步了解到,羞山官厅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朝道光年间被奉为贡品,是目前湖南省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湖南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誉的挂面品牌。这天中午,我同厂里的员工一起用餐,钟瑾特意给我下了一碗面。吃过这碗油亮光洁、不失筋道与爽滑的面,我想,“羞山官厅”面,承载的是百年历史沧桑和一方美食的独特风味,撩拨了无数人的味蕾啊!

  更忘不了的,是2023年1月15日,桃江迎来了第一场大雪。这天,我在鸬鹚渡镇板溪村走访,晚上留宿在村支书吴德群家里。他说:“今晚的招待很简单,不架桌子,就在火塘边吃。”他招呼我在灶屋里面的一口火塘边坐下,我的目光马上被悬在火塘上的一支梭筒钩吸引了:梭筒钩的主体是一根两米来长的竹节被打通了的南竹筒,竹筒中间插入一根能上下滑动的长把木钩,木钩稍下位置穿过一块条状木制手柄的一端,手柄的另一端用绳子系在竹筒上。吴德群支书微笑道:“在我们山冲角落里,除了有一口烧柴灶,还在旁边挖个火炕,可以在火炕边烧水、做饭哩。你瞧,这个梭筒钩,可以挂壶烧水,可以挂吊锅子炒菜,还可以熏腊肉,用起来灵巧方便。”他接着告诉我: “这东西是鲁班师爷发明的。山民劳作归来,总爱往火炕边一坐,从梭筒钩上提一壶开水下来,一杯滚烫烫、香喷喷的茶就泡好了,尤其是寒冬腊月,呆在屋里的时间长,一家人就围坐一圈,在梭筒钩下拉家常,喝茶,小孩在火中煨红薯、鸡蛋,女人在火边烘烤衣裤鞋袜。”我望着梭筒钩上挂着的腊肉说:“梭筒钩好啊,煮得茶饭,还能熏腊肉,一钩多用。”吴德群支书说:“烟熏腊肉是我们山区的乡俗,过年时家家户户杀年猪,熏腊肉时,先将猪肉用盐腌渍几天,再放到室外风干,然后挂上梭筒钩,柴烟熏制,日久香浓,能够从过年一直吃到中秋节,色不褪,味不变。”交谈过程中,德群嫂熟练地使用梭筒钩,烧好了茶,煮熟了饭,炒熟了菜。我们围着火塘吃红薯饭,吃吊锅子煮腊肉。片片腊肉透明发亮,黄里透红的,吃起来味道鲜美,肥而不腻,口齿留香。我不禁想起了流行山区的一句民谣:红薯辣椒蔸根火,除了神仙就是我。

  为宣传推广桃江本土美食文化,我编了一个初稿后,深知只是制作了一个泥塑,需要精心打磨和添彩增色。经过县政协文史委丁海鹏主任的修正完善,邀请多位美食专家对作品进行评审,增加了全笋宴、全牛宴、全鱼宴和桃江名酒等篇章,不断完善充实资料内容,通过县政协各委室主任初审、县政协多位副主席复审、县政协主席杨凯波终审,《寻味桃花江》一书遂得以定稿付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