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情 > 文化 > 民风民俗
桃花江民俗文化寻根记
发布时间:2024-06-19 18:08 信息来源:县文联 作者:刘文奇 浏览量: 【字体:

  我身为县文联孔子学术研究会会长,研究儒学的同时,也深入研究桃江本土地名文化、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先后参与了县政协文史专辑《桃花江地名趣谈》《寻味桃花江》的组稿和编辑工作。从2024年开始,我将笔触伸向了桃花江民俗文化,踏上了桃江歌谣、桃江非遗、桃江农耕、民间手艺、竹乡竹俗的寻根之旅。

  山歌,是桃江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两次深入松木塘镇专门采集山歌。走进天子山村口,刚停下,耳畔忽闻从山上飘下来的“天籁之音”:十指尖尖把笔拖,修书拜上有情哥,芳心不因山水隔,有情总是两心连。十指尖尖把笔填,修书拜上嫩姣莲,家中有事不得闲,要到端阳来看姐。接郎话来回郎音,情郎说话真有味,鸟儿比翼一对对,如何等到端阳来……循声仰望,是几位采茶村姑在唱山歌。进村后,村民汉八爷得知我此行目的,稍作沉吟,便哼了一首方言味浓郁的山歌:“看哒下种又转青,看哒转青又发荪;禾苗看哒看哒长,日子看哒看哒红。”这是一位山区老人抚今追昔的吟咏。

  “七弯八拐赵子龙,又如曹操兴兵下河东,庞统用起连环计,孔明台上拜东风。”这是我在武潭镇听到了古老的《车水歌​》。还有充满沧桑的《资水滩歌》:“资江多湾又多滩,水运木材和煤炭。船工纤夫汗水流,波澜壮阔行船难。逆水行舟无所惧,马迹塘下是白滩。浪花飞溅把棹扳,沙湾咀下龙拱滩。颜家滩上多暗石,细心驶过尹家湾。鲊埠下面五羊滩,出口滩头株木塘。羞山山顶出美女,荷塘舒塘鹞子滩。初三初四娥眉月,茫茫插在蜜蜂湾。双凫矶下泉峰滩,寡婆矶嘴罗家潭。泥鳅怕了良尖坝,横口滩过七星滩。打马游街桃花港,邹家河下五步滩。牛滩马坑索子坝,新桥河下把灰担。小子莫愁前路远,遥遥已见龙尾滩。瑶湾本是益阳地,一路福星把船弯……”

  桃江是中国竹乡。桃江人很早就利用竹子来制作各种器具,并利用竹子来美化生活。竹编、竹郁、竹雕、竹饰等郁竹工艺品种繁多,颇具实用、审美和观赏价值。今年5月初,我来到桃花江镇大华村,走访接触了省级非遗:桃花江大郁竹艺。历史上的大华村,曾因竹郁竹器而远近闻名。上个世纪80年代,村子里家家户户做郁器,一个家庭两天便可以制作一张竹床,每天的工钱达60多元。2023年11月13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其中桃江传统手工技艺类“桃花江大郁竹业”入选。大华村湘竹工艺大师周友邦是“桃花江大郁竹艺”传人,他练就了郁竹的锯、砍、削、凿、刨、烤等十八般武艺。早于2012年5月初,经县林业局推荐,周友帮接到赴哥伦比亚带班培训学员为期1年的聘任书。2013年5月25日,在与学员道别前,周友帮特地制作了一件十分精美的作品《金鸡报晓》。他指着作品对学员说:“我将它送给大家,放在教室里留个纪念,谁想看就到教室里来看,请你们不要忘记,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像雄鸡一样气宇轩昂的中国!”周友帮回国后,在大华村创立了大郁竹艺传习所,传承非遗技艺。

  在桃花江民俗文化寻根过程中,我接触了不少民间手艺人,走访了民间手艺中常见的工匠——铁匠。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铁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千年古镇马迹塘历史悠久,铁匠赵师傅比较有名。在马迹塘老街,有一家“老字号”赵记铁匠铺,师傅名叫赵光贤,已有50年打铁生涯。副手陈运勋,干这行也有近20年。两人是“合伙人” 的关系:陈运勋出自别的师门,他是慕名而来“参师”的,甘愿跟赵爹打下手。赵师傅对我说:“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如果不是陈运勋主动来‘合伙’,我也只能‘单打独斗’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纯手工的铁制品工艺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乡间铁匠店铺寥寥无几。陈运勋秉持这门古老的手艺,像铁墩一样“我自岿然不动”,他希望能有后来人传承。

  耍龙,是桃花江民俗中薪火相传的娱乐杂耍习俗之一。每年正月,或重大节日庆典,桃江人都要耍龙。

  桃江目前最大的“龙”要算马迹塘镇龙溪村的那条大龙。

  我亲眼目睹耍龙全过程:龙脑壳的前面有“龙珠”导引,“龙珠”前面有多人高举方形灯笼,两个一排两个一排并列前行开路,灯笼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外糊白纸内点蜡烛,四方白纸上贴有“新年大吉”“风调雨顺”等彩字,一方贴一字。龙耍什么节目主要靠“龙珠”发令,所耍节目有二龙戏珠、百鸟朝凤、芙蓉出水、海底捞月等二十多种。由于这条龙形体异常粗大,在宽阔的场地群龙共舞时显得格外雄健而有气势。舞龙的动作变化多端,红色的“龙珠”在前方引领,一抖一抖,时起时落,发出“爽爽”的声响,黄龙则紧盯“龙珠”追逐,在鼓乐、鞭炮的烘托下,在两腋生风的耍龙队员和观众的阵阵“喔吙”声中,金龙大显龙威,时而俨如腾云驾雾于空中,时而恰似乘风破浪于大海。有时候耍龙队、耍狮队不期而遇,龙狮共舞,大小乐器合奏,锣鼓响声震天,场面分外壮观,民俗风情味愈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桃花江民俗文化寻根路上,我仍在勇毅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