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为单纯的节气存在,最早起于周朝。随着历史文化的衍生,“清明”一词也由专指美好时令逐渐引申为政治生态清正廉明。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室”之礼,后来民间纷纷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世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到了唐代,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相传寒食节最初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所设。晋文公重耳未当国君之前,长年在外流亡。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方知他已隐入山中。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谗言,下令三面烧山。后在一颗烧焦的枯柳下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骨,还有介子推留给晋文公的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希望重耳勤政清廉,励精图治,体恤百姓。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又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以祭奠祖先、缅怀先烈为中心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认知先辈、抚今追昔、清正廉明、修正自己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将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纷纷“喊话”,提醒清正廉明过“清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引导群众开展感恩、文明、节俭、廉洁、平安祭奠。积极弘扬庄重、简朴过清明的良好传统,树立厚养薄葬观念,引导人们怀着感恩的心采取“植树祭奠”、“绿色祭扫”、“网上祭奠”、家庭追思会等形式,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祭扫陋习,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倡导文明、节俭、低碳、环保的方式祭祀。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和国家有关制度规定。加强公车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禁公车扫墓,严禁修豪华墓、大操大办等现象。
旷日持久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很大影响,更不容许我们铺张浪费,荒废更多的时日。清明时节,万物萌动。让我们不负春光,只争朝夕,从清正廉明过“清明”始,挽起袖子加油干,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