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江上游,松木塘、高桥、鸬鹚渡三镇交界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个叫草籽坳的小山村,日闻鸟啼,夜枕溪声。在这个鸡鸣三镇的地方,流传一道历久弥香的美味:叫化鸡。
为了探寻这道美食,端午节前夕,一个雨后初晴的上午,笔者应松木塘镇创业青年张文的邀请,去了一趟草籽坳。
笔者是从高桥进去的,水泥路连通了草籽坳。驱车经过高桥的松柏村时,一个红色文化广场映入眼帘:一樽毛泽东头像下面,雕刻着几行文字。下车细看,是一首当年毛泽东学游时留下的一首诗。《七律·游学即景>:“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时间是一九一七年夏,诗的三四句已经残缺不可考。村干部老彭侃侃而谈,松柏村的一个山谷中,有一个叫石龙关的地方,毛泽东当年游学经过此地。那是1917年暑假,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与朋友萧子升结伴,徒步游学,到了安化。几天后,毛泽东和萧子升返回时,走宝(庆)安(化)益(阳)驿道,来到了益阳的桃江境内,在石龙关遇上了暴雨,木桥被山洪冲断,便走到一棵大树下避雨。毛泽东抬头望远处山坳中的草籽坳茶亭,借景抒怀,写下了《游学即景》。
笔者了解情况后,心绪难平,继续前行。山道弯弯,竹木森森。一路上泉水溪声相伴,林间鸟啼相闻。行车半个小时,峰回路转,终于到了草籽坳。草籽坳有一条古道,为宝安益大道驿路,是唐朝都督翟灌所开,上至宝庆、下通益阳。古道旁有一处古茶亭遗址。明清时期,桃江的茶亭均为民间义举。或个人出资,或家族捐资,或地方知名人士倡议筹资。茶亭建成后,还置有田产、山场等恒产,以其收入雇人烧茶施水,供茶亭的维修。古茶亭历经沧桑岁月,残砖碎片掩映在灌木草丛中。
在张文的农庄,笔者目睹了制作草籽坳叫化鸡的全过程:
杀鸡退毛,破肚清洗后,用盐、蜂蜜腌制,然后用荷叶包好,再用黄泥巴包一层,放入一个大瓷缸的烤炉里,上面盖上锅盖,烤炉的燃料是上好的木炭,瓷缸有炉膛口,然后点燃木炭。烤3个小时后,即可揭开锅盖,取出烤鸡。吃起来入口酥烂肥嫩,纯粹的土鸡风味。张文告诉笔者,关于草籽坳叫化鸡,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在清朝末年,草籽坳有一叫化子,某天偶得一鸡,却苦无炊具调料,无奈之中,便将鸡宰杀去除内脏,带毛涂上泥巴,取枯枝树叶堆成火堆,将鸡放入火中煨烤,待泥干成熟,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叫化子大喜过望,抱鸡狼吞虎咽起来,隐居在草籽坳的布衣诗人黎光地正好路过,闻到香味就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独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把这种烧烤出来的鸡叫“叫化鸡”。
如今,草籽坳茶亭现已不复存在,而草籽坳的叫化鸡,味道鲜嫩,成为大自然馈赠的一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