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8-08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桃花江的故事
【桃花江的故事】历史文化篇——一顶钢盔
发布时间:2023-03-08 17:35 信息来源: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罗中华 浏览量: 【字体:

1949年7月中下旬的一个深夜,一支国民党部队突然来到千年古镇马迹塘。他们是国民党103军,小镇的宁静一下子被打破了,家家户户鸡飞狗跳,关门躲兵。

在离马迹塘小镇不远处的三里洲,住着一户农家,女主人叫袁秀英,二十岁刚刚出头,嫁到婆家还不到半年。听说镇上来了国民党军队,一家人白天黑夜忐忑不安。

8月3日凌晨,袁秀英洗漱完,就在灶房生火做饭。她家一共六口人,公公婆婆、两个小姑和夫妻俩。袁秀英将米下锅后,将昨晚在菜园里摘的半篮子豆角洗净,切好,用油盐炒个半熟,然后把豆角烹在饭下,做了满满一锅豆角烹饭。慢火烹熟后,袁秀英把饭和豆角拌均匀,顿时,满屋子是白米饭拌豆角的清香。

“老乡,早饭做得好香啊!”正当袁秀英陶醉于自己精美的早餐,开门准备洒扫阶基地坪时,一位年轻的军官迎面过来。袁秀英大吃一惊。看到她惊恐的神色,年轻军官说:“我们是中国人 民解放军,刚从常德过来,昨晚深夜才涉水过河,是来阻击国民党军的,已经连续两天两晚没有睡觉吃饭,借你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休息一下,做餐饭吃。怕惊扰你们,没打招呼,很对不起! ” 年轻军官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使袁秀英消除了恐惧。 她跟着军官走出屋来,眼前的一幕使她惊呆了。只见房前屋后的阶基上、地坪里、空地上,到处睡满了人。有八个绑着白纱布的伤员,白纱布里渗出鲜红的血,特别醒目吓人。有的还是一张娃娃脸,看上去只有十七八岁,他们尽管痛得在地上滚,却不 出声。见她一来,都赶紧忍着,假装在睡觉。躺在阶基上和地坪里的人,全身都是湿的,却都无声无息地睡着了。另外有几个人 在离房子较远的地坪边架锅做饭。

豆角拌饭的香气在屋外飘散,难道他们不想吃吗?家里的床铺温暖柔软,难道他们不想睡吗?他们不仅没有敲她家的门,吃她家的饭,睡她家的床,200多人在院子里,一个晚上都没出声, 没有惊动她一家人。她只听说过解放军与劳苦大众亲如一家,今天见到,她十分感动!

袁秀英迅速跑进睡房,告诉丈夫、公婆,解放军到了自己家里,快起来招呼,腾出房间,供解放军休息。一家人把伤员扶进房间,并把今天的早饭让给了八个伤员。八个伤员坚决不进睡房,只肯到柴房休息。

袁秀英生怕伤员睡着了,飞快地跑进灶房,用茶盘盛了四碗饭,端到伤员手中,等再返回厨房,盛好四碗饭,拿了八双筷子, 来到柴房时,先前端到饭的四位伤员已经用手扒着,把饭吃完了。看见袁秀英送来了筷子,四位伤员露出了尴尬、感激的表情。

八个伤员告诉袁秀英,这是他们近半个月来吃得最饱、最香的一顿饭。

中午时分,集合号响起,指战员们要赶赴战场。临行前,两个战士端着一簸箕刚刚做好的豌豆饭送给袁秀英。一位头部受伤的战士摘下挂在腰间的一顶钢盔说:“大姐,我把这顶钢盔送给你,反正我头部现在有伤,戴不了钢盔,就留给你家做个纪念吧! ”这位伤员还说:“等全国解放了,我一定来看望你们,钢盔就是信物。”

这顶钢盔在袁秀英家珍藏了60多年。她家遭受过多次洪水的冲击,搬过两次家,但她一直把它收藏在自己家最安全保险的地方。后来家里建起了二层楼房,她就把钢盔收藏在阁楼里,还时常念叨:解放这么多年了,那位解放军同志怎么还不来,难道他忘记了吗?

几年前,一位名叫刘炳贤的桃江退役老战士,为了收集整理马迹塘战役的史料,筹建马迹塘战役战史陈列室,来到袁秀英老人家里。袁秀英才知道,在她家里住过的部队是四野441团的战士,大部分战士来自东北,在后来几天的战斗中,有3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送她钢盔的战士很可能就长眠在马迹塘,也有可能在后来的战役中牺牲了。

2016年1月,马迹塘战史陈列室开放。开馆前夕,已经87岁高龄的袁秀英老人,找到马迹塘战史研究会会长刘炳贤,将这顶钢盔献给陈列室。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党员干部、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来陈列室瞻仰缅怀,接受教育。每一次,讲解员都会讲解这顶钢盔的故事。它见证了浴火重生的战斗岁月,见证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

参加过马迹塘战役的很多指战员以及他们的后人,多次来到马迹塘重温历史,祭拜战友和先辈,但是都没有找到袁秀英老人接待过的解放军战士。

2020年12月,袁秀英与世长辞,享年91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