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一响,种田便当。”近年来国产农机装备快速发展,给农民种田带来极大方便和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同时必须看到,国产农机装备尚存一定“硬伤”,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差距明显。一些农业专家和农民反映,与进口农机相比,国产农机存在故障率高、智能化程度低、作业质量较差等问题,亟待努力补齐“短板”,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眼下,正处在“双抢”大忙季节。有些国产农机作业不久,就“趴窝”在田地不能动弹。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王骥博士调研发现,国产农机平均无故障时间明显低于进口的发达国家农机,且部分产品质量不稳定,个别部件故障率高,售后服务跟不上,维修难、维修贵问题突出,易误农时。部分农民反映,国产农机舒适感差。进口农机一般有气囊装置,操作更舒适,而大部分国产农机座位没有安装减震器,开起来颠簸厉害,时间久了腰酸背痛。还有人反映,国产农机作业质量低,如干燥机,进口的采用低温循环干燥系统,烘干的谷物麦粒即可做种子,不影响发芽率;而国产干燥机温度难控制,容易损伤胚芽,有时操作不好就烤糊了。再者就是国产收割机破损率、抛洒率较高,造成一定粮食浪费。
国产农机目前不强不精主要原因,一是关键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企业被控制在价值链低端,陷入低水平恶性竞争,造成创新乏力,制约国内农机行业总体水平的提升。二是前期测试不足就匆匆出厂上阵,国内中小型农机企业缺乏智能化的管理与监测体系,致使国产农机故障率高、质量较差、寿命短。三是一些企业以拿国家补贴为导向,跟进仿制国外产品多,自主创新设计的少。
要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高质量发展,亟待努力补齐国产农机“短板”。要从加强科技攻关、提高准入标准、优化农机补贴三方面发力,打造质优、高效、农户满意的国产农机品牌。
首先,要加快农机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尽快开发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本土化农机品类。广泛联合骨干农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力攻关,突破国外农机“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适应当地农产品与地形地质的特色农机,提升智能化水平。
其次,要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农业生产时间紧、任务重,农机质量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作物产量。针对目前国内农机市场以次充好、良莠不齐现状,适当提高国产农机投放市场标准要求,让农民用上质优、高效国产农机。
其三,要优化农机补贴政策。加强对农机生产过程引导,实行“优机优补”。积极引导大型企业加快社会需求紧迫、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的产品的研发,引导中小企业围绕补“短板”进行技术攻关,多管齐下推动农机研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