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又是一年一度大学毕业生就业季。据教育部、人社部公布的信息,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加上2021届、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留学归国学生等群体,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尤其是受后疫情时期及全球经济下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赞表示,疫情防控期间部分企业经营恶化、发展迟缓,中小微企业用工减少,岗位供给不足状况尚未彻底扭转。湖南一高校图书馆专业大四学生刘同学说:“现在就业越来越难,投出的几十份简历几乎都石沉大海。”一些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表示:“考公务员、事业编吧,粥少僧多,感觉希望渺茫,越来越想‘躺平’”。
就业就是最大民生。数以千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不仅牵连千家万户家庭幸福,也事关经济社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时勉励大学生:“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饱含了对大学生的关心关爱,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实干的劳动观、平等的职业观和主动的就业观,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激励大学生将追求个人价值与更好奉献社会有机结合,积极主动就业创业,摒弃“眼高手低”“慢就业”“懒就业”心理,拒绝“躺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就业市场。学校要主动对接园区、行业、企业,调研招聘市场需求,拓展就业岗位,实时关注毕业生求职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搭建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直联平台。加强毕业生就业去向指导,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重点领域就业、到新就业形态就业。
其三,对接社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把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作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布局调整和招生培养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结合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对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