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一大早,笔者乘坐上了由松木塘镇开往桃江县城的公交。车上坐的大多是暑假去父母打工城市“团聚”的孩子,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六七岁,有的由爷爷奶奶带着,有的“打包”托付亲邻顺带。司机说,近日这趟大山深处开往都市的车几乎成为迁徙“小候鸟”的专车,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就在本省长沙等地打工,虽然不是很远,除春节偶尔回来外,一年到头难得和孩子“团聚”;有的在外省打拼,孩子们需要到益阳或长沙转乘火车去父母哪儿度暑假。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上满含的对亲情的向往、对即将前往的那个陌生城市的期望,不免让人动容。
农村留守儿童假期“大迁徙”去父母打工城市,是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对于长期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好不容易盼来暑假,期待进城和父母团聚从而完成一次“家庭关系”的美丽拼图,但好多孩子去了大失所望:父母因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和城里孩子又玩不到一块儿,只能整天窝在父母出租屋里玩手机、看电视。一些孩子抱怨:城里不是应该很好玩吗?早知这样无聊,还不如待在农村老家哩!
如果说一次留守是农村的年轻父母们为了家庭未来的美好生活进城打拼不可避免的话,那一定得记住孩子们在家留守已经为中国的城市化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新型城市化中,不能再让孩子二次留守,再为我们的城市化付出成长的代价。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一定要得到切实解决,户籍、就业、看病、子女入托上学都要完全融入城市生活,这里面自然包括对孩子成长需求如何去关注,如何去建立健康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关系。因此,应该立足于农民工的市民化需求,通过各种志愿服务,为“小候鸟”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切实的帮助,比如组织“小候鸟”们开展团体活动,与城里孩子一起联欢,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生活的舒心惬意。
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给力,齐抓共管,高度关注“小候鸟”,同心共筑“爱心巢”。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工作机制,从制度层面,出台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尤其是围绕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孩子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保健、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心理健康等重点内容,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性规定,从源头上推进和落实。要依托“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志愿服务活动,驱散“小候鸟”心头孤寂的阴霾。要采取政府主导、全社会资助方式,建立健全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托管所、社区暑期学校,既丰富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又护佑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即使不去父母打工城市,在老家也留得安心。要乘乡村振兴强劲东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既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又能很好地照顾家长老人小孩。